卷一·神仙一 卷一百·释证二 卷一百一十·报应九( 卷一百一十一·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七·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三·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九·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二·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五·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八·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六·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四·报应十 卷一百七十·知人二 卷一百七十一·精察一 卷一百七十七·器量二 卷一百七十三·俊辩一 卷一百七十九·贡举二 卷一百七十二·精察二 卷一百七十五·幼敏 卷一百七十八·贡举一 卷一百七十六·器量一 卷一百七十四·俊辩二 卷一百三十·报应二十 卷一百三十一·报应三 卷一百三十七·征应三 卷一百三十三· 报应 卷一百三十九·征应五 卷一百三十二·报应三 卷一百三十五·征应一 卷一百三十八·征应四 卷一百三十六·征应二 卷一百三十四·报应三 卷一百九十·将帅二( 卷一百九十一·骁勇一 卷一百九十七·博物 卷一百九十三·豪侠一 卷一百九十九·文章二 卷一百九十二·骁勇二 卷一百九十五·豪侠三 卷一百九十八·文章一 卷一百九十六·豪侠四 卷一百九十四·豪侠二 卷一百二十·报应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七·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三·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九·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二·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五·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八·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六·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四·报应二 卷一百五十·定数五 卷一百五十一·定数六 卷一百五十七·定数十 卷一百五十三·定数八 卷一百五十九·定数十 卷一百五十二·定数七 卷一百五十五·定数十 卷一百五十八·定数十 卷一百五十六·定数十 卷一百五十四·定数九 卷一百八十·贡举三 卷一百八十一·贡举四 卷一百八十七·职官 卷一百八十三·贡举六 卷一百八十九·将帅一 卷一百八十二·贡举五 卷一百八十五·铨选一 卷一百八十八·权倖 卷一百八十六·铨选二 卷一百八十四·贡举七 卷一百六十·定数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感应一 卷一百六十七·气义二 卷一百六十三·谶应 卷一百六十九·知人一 卷一百六十二·感应二 卷一百六十五·廉俭( 卷一百六十八·气义三 卷一百六十六·气义一 卷一百六十四·名贤( 卷一百四十·征应六( 卷一百四十一·征应七 卷一百四十七·定数二 卷一百四十三·征应九 卷一百四十九·定数四 卷一百四十二·征应八 卷一百四十五·征应十 卷一百四十八·定数三 卷一百四十六·定数一 卷一百四十四·征应十 卷一百零一·释证三 卷一百零七·报应六( 卷一百零三·报应二( 卷一百零九·报应八( 卷一百零二·报应一( 卷一百零五·报应四( 卷一百零八·报应七( 卷一百零六·报应五( 卷一百零四·报应三( 卷七·神仙七 卷七十·女仙十五 卷七十一·道术一 卷七十七·方士二 卷七十三·道术三 卷七十九·方士四 卷七十二·道术二 卷七十五·道术五 卷七十八·方士三 卷七十六·方士一 卷七十四·道术四 卷三·神仙三 卷三十·神仙三十 卷三十一·神仙三十一 卷三十七·神仙三十七 卷三十三·神仙三十三 卷三十九·神仙三十九 卷三十二·神仙三十二 卷三十五·神仙三十五 卷三十八·神仙三十八 卷三十六·神仙三十六 卷三十四·神仙三十四 卷三百·神十 卷三百一十·神二十 卷三百一十一·神二十 卷三百一十七·鬼二 卷三百一十三·神二十 卷三百一十九·鬼四 卷三百一十二·神二十 卷三百一十五·神二十 卷三百一十八·鬼三 卷三百一十六·鬼一 卷三百一十四·神二十 卷三百七十·精怪三 卷三百七十一·精怪四 卷三百七十七·再生三 卷三百七十三·精怪六 卷三百七十九·再生五 卷三百七十二·精怪五 卷三百七十五·再生一 卷三百七十八·再生四 卷三百七十六·再生二 卷三百七十四·灵异 卷三百三十·鬼十五 卷三百三十一·鬼十六 卷三百三十七·鬼二十 卷三百三十三·鬼十八 卷三百三十九·鬼二十 卷三百三十二·鬼十七 卷三百三十五·鬼二十 卷三百三十八·鬼二十 卷三百三十六·鬼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鬼十九 卷三百九十·冢墓二 卷三百九十一·铭记一 卷三百九十七·山(溪 卷三百九十三·雷一 卷三百九十九·水(井 卷三百九十二·铭记二 卷三百九十五·雷三 卷三百九十八·石(坡 卷三百九十六·雨(风 卷三百九十四·雷二 卷三百二十·鬼五 卷三百二十一·鬼六 卷三百二十七·鬼十二 卷三百二十三·鬼八 卷三百二十九·鬼十四 卷三百二十二·鬼七 卷三百二十五·鬼十 卷三百二十八·鬼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鬼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鬼九 卷三百五十·鬼三十五 卷三百五十一·鬼三十 卷三百五十七·夜叉二 卷三百五十三·鬼三十 卷三百五十九·妖怪一 卷三百五十二·鬼三十 卷三百五十五·鬼四十 卷三百五十八·神魂一 卷三百五十六·夜叉一 卷三百五十四·鬼三十 卷三百八十·再生六 卷三百八十一·再生七 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 卷三百八十三·再生九 卷三百八十九·冢墓一 卷三百八十二·再生八 卷三百八十五·再生十 卷三百八十八·悟前生 卷三百八十六·再生十 卷三百八十四·再生十 卷三百六十·妖怪二 卷三百六十一·妖怪三 卷三百六十七·妖怪九 卷三百六十三·妖怪五 卷三百六十九·精怪二 卷三百六十二·妖怪四

其他同样精彩,等你来爱

卷三百五十六·夜叉一

上一章 下一章

  哥舒翰 章仇兼琼 杨慎矜 江南吴生 朱岘女 杜万 韦自东 马燧

  哥舒翰  

  哥舒翰少时,有志气,长安交游豪侠,宅新书(陈校本书作昌。)坊。有爱妾,曰裴六娘者,容范旷代,宅于崇仁,舒翰常悦之。居无何,舒翰有故,游近畿,数月方回。及至,妾已病死,舒翰甚悼之。既而日暮,因宿其舍。尚未葬,殡于堂奥,既无他室,舒翰曰:平生之爱,存没何间?独宿繐帐中。夜半后,庭月皓然,舒翰悲叹不寐。忽见门屏间有一物,倾首而窥。进退逡巡。入庭中,乃夜叉也。长丈许,著豹皮裩,锯牙披发。更有三鬼相继进,及拽朱索,舞于月下。相与言曰:床上贵人奈何?又曰:寝矣。便升阶,入殡所拆发。舁榇于月中,破而取其尸,糜割肢体,环坐共食之。血流于庭,衣物狼藉。舒翰恐怖,且痛之,自分曰:向叫我作贵人,我今击之,必无苦。遂潜取帐外竿,忽于暗中掷出,大叫击鬼。鬼大骇走,舒翰乘势逐之西北隅,逾垣而去。有一鬼最后,不得上,舒翰击中流血,乃得去。家人闻变乱,起来救之,舒翰具道其事。将收余骸,及至堂,殡所俨然如故,而啖处亦无所见。舒翰恍忽,以为梦中,验其墙有血,其上有迹,竟不知其然。后数年,舒翰显达。(出《通幽录》)

  章仇兼琼  

  章仇兼琼镇蜀日,佛寺设大会。百戏在庭,有十岁童儿舞于竿杪,忽有一物,状如鵰鹗,掠之而去。群众大骇,因罢乐。后数日,其父母见在高塔之上,梯而取之,而神形如痴。久之方语云,见如壁画飞天夜叉者,将入塔中,日饲里实饮食之味,亦不知其所自。旬日,方精神如初。(出《尚书故实》)

  杨慎矜  

  开元中,杨慎矜为御史中丞。一日,将入朝,家童开其外门,既启锁,其门噤不可解。慎矜且惊且异。洎天将晚,其导从吏自外见慎矜门有夜叉,长丈余,状极异,立于宇下,以左右手噤其门。火吻电眸,盼(盼原作不,据明抄本改。)顾左右。从吏见之,俱惊栗四去。久而衢中舆马人物稍多,其夜叉方南向而去,行者见之,咸辟易仆地。慎矜闻其事,惧甚。后月余,遂为李林甫所诬,弟兄皆诛死。(出《宣室志》)

  江南吴生  

  有吴生者,江南人。尝游会稽,娶一刘氏为卒。后数年,吴生宰县于雁门郡,与刘氏偕之官。刘氏初以柔婉闻,凡数年。其后忽旷烈自恃不可禁,往往有逆意者,即发怒。殴其婢仆,或啮其肌血且甚,而怒不可解。吴生始知刘氏悍戾,心稍外之。尝一日,吴与雁门部将数辈,猎于野,获狐兔甚多,致庖舍下。明日,吴生出,刘氏即潜入庖舍,取狐兔生啖之。且尽,吴生归,因诘狐兔所在,而刘氏俯然不语。吴生怒,讯其婢,婢曰:刘氏食之尽矣。生始疑刘氏为他怪。旬余,有县吏,以一鹿献,吴生命致于庭。已而吴生始言将远适,既出门,即匿身潜伺之。见刘氏散发袒肱,目眦尽裂,状貌顿异,立庭中,左手执鹿,右手拔其脾而食之。吴生大惧,仆地不能起。久之,乃召吏卒十数辈,持兵仗而入。刘氏见吴生来,尽去襦袖,挺然立庭,乃一夜叉耳。目若电光,齿如戟刃,筋骨盘蹙,身尽青色,吏卒俱战栗不敢近。而夜叉四顾,若有所惧。仅食顷,忽东向而走,其势甚疾。竟不如所在。(出《宣室志》)

  朱岘女  

  武陵郡有浮屠祠,其高数百寻。下瞰大江,每江水泛扬,则浮屠势若摇动,故里人不敢登其上者。有贾人朱岘,家极赡,有一女,无何失所在。其家寻之,仅旬余,莫穷其适。一日,天雨霁,郡民望见浮屠之颠,若有人立者,隐然纹缬衣,郡民且以为他怪。岘闻之,即往观焉。望其衣装,甚类其女,即命人登其上而取之。果见女也,岘惊讯其事,女曰:某向者独处,有夜叉长丈余,甚诡异,自屋上跃而下,入某之室,谓某曰:'无惧我也。'即揽衣驰去,至浮屠上。既而兀兀然,若甚醉者。凡数日,方稍寤,因惧且甚。其夜叉率以将晓则下浮屠,行里中,取食饮某。一日,夜叉方去,某下视之,见其行里中,会遇一白衣,夜叉见,辟易退远百步,不敢窃视。及暮归。某因诘之:何为惧白衣者乎?夜叉曰:'向者白衣,自小不食太牢。故我不得近也。'某问何故,夜叉曰:'牛者所以耕田畴,为生人之本。人不食其肉,则上帝祐之。故我不得而近也。'某默念曰:吾人也,去父母,与异类为伍,可不悲乎?'明日,夜叉去而祝曰:'某愿不以太牢为食。'凡三祝。其夜叉忽自郡中来,至浮屠下,望某而语曰:'何为有异志而弃我乎?使我终不得近子矣。从此别去。'词毕,即东向走,而竟不知其所往。某喜甚,由浮屠中得以归。(出《宣室志》)

  杜万  

  杜万员外,其兄为岭南县尉,将至任,妻遇毒瘴,数日卒。时盛夏,无殡敛。权以苇席裹束,瘗于绝岩之侧。某到官,拘于吏事,不复重殓。及北归,方至岩所,欲收妻骸骨。及观坎穴,但苇尚存。某叹其至深而为所取,悲感久之。会上岩有一径,某试寻。行百余步,至石窟中,其妻裸露,容貌狰狞,不可复识。怀中抱一子,子旁亦有一子,状类罗刹。极呼方寤,妇人口不能言,以手画地,书云:我顷重生,为夜叉所得。今此二子,即我所生。书之悲涕。顷之,亦能言,谓云:君急去,夜叉倘至,必当杀君。某问:汝能去否?曰:能去。便起抱小儿,随某至船所。便发,夜叉寻抱大儿至岸,望船呼叫,以儿相示。船行既远,乃擘其儿作数十片,方去。妇人手中之子,状如罗刹,解人语。大历中,母子并存。(出《广异记》)

  韦自东  

  贞元中,有韦自东者,义烈之士也。尝游太白山,栖止段将军庄,段亦素知其壮勇者。一日,与自东眺望山谷,见一径甚微,若旧有行迹。自东问主人曰:此何诣也?段将军曰:昔有二僧,居此山顶,殿宇宏壮,林泉甚佳。盖唐开元中,万回师弟子之所建也。似驱役鬼工,非人力所能及。或问樵者说,其僧为怪物所食,今绝踪二三年矣。又闻人说,有二夜叉于此山,亦无人敢窥焉。自东怒曰:余操心在平侵暴,夜叉何颣,而敢噬人?今夕,必挈夜叉首,至于门下。将军止曰:暴虎凭河,死尔无悔?自东不顾,仗剑备衣而往,势不可遏。将军悄然曰:韦生当其咎耳。自东扪萝蹑石,至精舍,悄寂无人。睹二僧房,大敞其户,履锡俱全,衾枕俨然,而尘埃凝积其上。又见佛堂内,细草茸茸,似有巨物偃寝之处。四壁多挂野彘玄熊之颣,或庖炙之余,亦有锅镬薪。自东乃知樵者之言不谬耳。度其夜叉未至,遂拔柏树,径大如碗,去枝叶,为大杖。扃其户,以石佛拒之。是夜,月白如昼。夜未分,夜叉挈鹿而至,怒其扃鐍,大叫,以首触户,折其石佛,而踣于地。自东以柏树挝其脑,再举而死之。拽之入室,又阖其扉。顷之,复有夜叉继至,似怒前归者不接己,亦哮吼,触其扉,复踣于户阈,又挝之,亦死。自东知雌雄已殒,应无侪类,遂掩关烹鹿而食。及明,断二夜叉首,挈余鹿而示段,段大骇曰:真周处之俦矣。乃烹鹿饮酒尽欢,远近观者如堵。有道士出于稠人中,揖自东曰:某有衷恳,欲披告于长者,可乎?自东曰:某一生济人之急,何为不可?道士曰:某栖心道门,恳志灵药,非一朝一夕耳。三二年前,神仙为吾配合龙虎丹一炉,据其洞而修之,有日矣。今灵药将成,而数有妖魔入洞,就炉击触,药几废散。思得刚烈之士,仗剑卫之。灵药倘成,当有分惠。未知能一行否?自东踊跃曰:乃平生所愿也。遂仗剑从道士而去。济险蹑峻,当太白之高峰,将半,有一石洞,可百余步,即道士烧丹之室,唯弟子一人。道士约曰:明晨五更初,请君仗剑,当洞门而立。见有怪物,但以剑击之。自东曰:谨奉教。久立烛于洞门外,以伺之。俄顷,果有巨虺长数丈,金目雪牙,毒气氤郁,将欲入洞。自东以剑击之,似中其首,俄顷若轻务而化去。食顷,有一女子,颜色绝丽,执芰荷之花,缓步而至。自东又以剑拂之,若云气而灭。食顷,将欲曙,有道士,乘云驾鹤,导从甚严,劳自东曰:妖魔已尽,吾弟子丹将成矣,吾当来为证也。盘旋候明而入,语自东曰:喜汝道士丹成,今为诗一首,汝可继和。诗曰:三秋稽頼叩真灵,龙虎交时金液成。绛雪既凝身可度,蓬壶顶上彩云生。自东详诗意曰:此道士之师。遂释剑而礼之。俄而突入,药鼎爆烈,更无遗在。道士恸哭,自东悔恨自咎而已。二人因以泉涤其鼎器而饮之。自东后更有少容,而适南岳,莫知所止。今段将军庄尚有夜叉骷髅见在,道士亦莫知所之。(出《传奇》)

  马燧  

  马燧贫贱时,寓游北京,谒府主,不见而返。寄居于园吏,吏曰:莫欲谒护戎否?若谒,即须先言,当为其歧路耳。护戎讳数字而甚切,君当在意,若犯之,无逃其死也。然若幸惬之,则所益与诸人不同。慎忽暗投也,。某乃护戎先乳母子,得以详悉,而辄赞君子焉。燧信与疑半。明晨,入谒护戎,果犯其讳,庭叱而去。畏惧之色见于面,(面字原阙,据明抄本补。)园吏曰:是必忤护戎耳。燧问计求脱,园吏曰:君子戾我,而悽惶如是,然败则死,不得渎我也。遂匿燧于粪车中,载出郭而逃。于时护戎果索燧,一报不获,散铁骑者,每门十人。燧狼狈窜六十余里,日暮,度不出境,求蔽于逃民败室之中。尚未安,闻车马螔贲欠声,人相议曰:能更三二十里否?果护戎之使也。俄闻车马势渐远,稍安焉。未复常息,又闻有窸窣人行声,燧危栗次。忽于户牖,见一女人,衣布衣,身形绝长,手携一袱曰:马燧在此否?燧默然,不敢对。又曰:大惊怕否?胡二姊知君在此,故来安慰,无生忧疑也。燧乃应诺而出。胡二姊曰:大厄,然已过,尚有余恐矣。君固馁,我食汝。乃解所携袱,有熟肉一瓯,胡饼一个,燧食甚饱。却令于旧处,更不可动。胡二姊以灰数斗,放与燧前地上,横布一道。仍授之言曰:今夜半,有异物相恐劫,辄不可动。过此厄后,勋贵无双。言毕而去。夜半,有物闪闪照人,渐进户牖间。见一物,长丈余,乃夜叉也。赤发猬奋,全身锋铄,臂曲瘿木,甲驾兽爪,衣豹皮裤,携短兵,直入室来。狞目电燮,吐火喷血,跳躅哮吼,铁石消铄。燧之惴栗,殆丧魂亡精矣。然此物终不敢越胡二姊所布之灰。久之,物乃撤一门扉,藉而熟寝。俄又闻车马来声,有人相谓曰:此乃逃人室,不妨马生匿于此乎?时数人持兵器,下马入来。冲啼夜叉,夜叉奋起,大吼数声,裂人马啖食,血肉殆尽。夜叉食既饱,徐步而出。四更,东方月上,燧觉寂静,乃出而去,见人马骨肉狼藉,乃获免。后立大勋,官爵穹崇。询访胡二姊之由,竟不能得。思报不获,乃每春秋祠飨,别置胡二姊一座,列于庙左(出《传异记》)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2条名句
千里相送,归于一别。
古人倦夜长,尚秉烛游,况少年白昼而掷之乎?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