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神仙一 卷一百·释证二 卷一百一十·报应九( 卷一百一十一·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七·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三·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九·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二·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五·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八·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六·报应十 卷一百一十四·报应十 卷一百七十·知人二 卷一百七十一·精察一 卷一百七十七·器量二 卷一百七十三·俊辩一 卷一百七十九·贡举二 卷一百七十二·精察二 卷一百七十五·幼敏 卷一百七十八·贡举一 卷一百七十六·器量一 卷一百七十四·俊辩二 卷一百三十·报应二十 卷一百三十一·报应三 卷一百三十七·征应三 卷一百三十三· 报应 卷一百三十九·征应五 卷一百三十二·报应三 卷一百三十五·征应一 卷一百三十八·征应四 卷一百三十六·征应二 卷一百三十四·报应三 卷一百九十·将帅二( 卷一百九十一·骁勇一 卷一百九十七·博物 卷一百九十三·豪侠一 卷一百九十九·文章二 卷一百九十二·骁勇二 卷一百九十五·豪侠三 卷一百九十八·文章一 卷一百九十六·豪侠四 卷一百九十四·豪侠二 卷一百二十·报应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七·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三·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九·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二·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五·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八·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六·报应二 卷一百二十四·报应二 卷一百五十·定数五 卷一百五十一·定数六 卷一百五十七·定数十 卷一百五十三·定数八 卷一百五十九·定数十 卷一百五十二·定数七 卷一百五十五·定数十 卷一百五十八·定数十 卷一百五十六·定数十 卷一百五十四·定数九 卷一百八十·贡举三 卷一百八十一·贡举四 卷一百八十七·职官 卷一百八十三·贡举六 卷一百八十九·将帅一 卷一百八十二·贡举五 卷一百八十五·铨选一 卷一百八十八·权倖 卷一百八十六·铨选二 卷一百八十四·贡举七 卷一百六十·定数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感应一 卷一百六十七·气义二 卷一百六十三·谶应 卷一百六十九·知人一 卷一百六十二·感应二 卷一百六十五·廉俭( 卷一百六十八·气义三 卷一百六十六·气义一 卷一百六十四·名贤( 卷一百四十·征应六( 卷一百四十一·征应七 卷一百四十七·定数二 卷一百四十三·征应九 卷一百四十九·定数四 卷一百四十二·征应八 卷一百四十五·征应十 卷一百四十八·定数三 卷一百四十六·定数一 卷一百四十四·征应十 卷一百零一·释证三 卷一百零七·报应六( 卷一百零三·报应二( 卷一百零九·报应八( 卷一百零二·报应一( 卷一百零五·报应四( 卷一百零八·报应七( 卷一百零六·报应五( 卷一百零四·报应三( 卷七·神仙七 卷七十·女仙十五 卷七十一·道术一 卷七十七·方士二 卷七十三·道术三 卷七十九·方士四 卷七十二·道术二 卷七十五·道术五 卷七十八·方士三 卷七十六·方士一 卷七十四·道术四 卷三·神仙三 卷三十·神仙三十 卷三十一·神仙三十一 卷三十七·神仙三十七 卷三十三·神仙三十三 卷三十九·神仙三十九 卷三十二·神仙三十二 卷三十五·神仙三十五 卷三十八·神仙三十八 卷三十六·神仙三十六 卷三十四·神仙三十四 卷三百·神十 卷三百一十·神二十 卷三百一十一·神二十 卷三百一十七·鬼二 卷三百一十三·神二十 卷三百一十九·鬼四 卷三百一十二·神二十 卷三百一十五·神二十 卷三百一十八·鬼三 卷三百一十六·鬼一 卷三百一十四·神二十 卷三百七十·精怪三 卷三百七十一·精怪四 卷三百七十七·再生三 卷三百七十三·精怪六 卷三百七十九·再生五 卷三百七十二·精怪五 卷三百七十五·再生一 卷三百七十八·再生四 卷三百七十六·再生二 卷三百七十四·灵异 卷三百三十·鬼十五 卷三百三十一·鬼十六 卷三百三十七·鬼二十 卷三百三十三·鬼十八 卷三百三十九·鬼二十 卷三百三十二·鬼十七 卷三百三十五·鬼二十 卷三百三十八·鬼二十 卷三百三十六·鬼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鬼十九 卷三百九十·冢墓二 卷三百九十一·铭记一 卷三百九十七·山(溪 卷三百九十三·雷一 卷三百九十九·水(井 卷三百九十二·铭记二 卷三百九十五·雷三 卷三百九十八·石(坡 卷三百九十六·雨(风 卷三百九十四·雷二 卷三百二十·鬼五 卷三百二十一·鬼六 卷三百二十七·鬼十二 卷三百二十三·鬼八 卷三百二十九·鬼十四 卷三百二十二·鬼七 卷三百二十五·鬼十 卷三百二十八·鬼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鬼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鬼九 卷三百五十·鬼三十五 卷三百五十一·鬼三十 卷三百五十七·夜叉二 卷三百五十三·鬼三十 卷三百五十九·妖怪一 卷三百五十二·鬼三十 卷三百五十五·鬼四十 卷三百五十八·神魂一 卷三百五十六·夜叉一 卷三百五十四·鬼三十 卷三百八十·再生六 卷三百八十一·再生七 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 卷三百八十三·再生九 卷三百八十九·冢墓一 卷三百八十二·再生八 卷三百八十五·再生十 卷三百八十八·悟前生 卷三百八十六·再生十 卷三百八十四·再生十 卷三百六十·妖怪二 卷三百六十一·妖怪三 卷三百六十七·妖怪九 卷三百六十三·妖怪五 卷三百六十九·精怪二 卷三百六十二·妖怪四

其他同样精彩,等你来爱

卷一百三十六·征应二

上一章 下一章

  唐玄宗 叱金像 天宝符 蜀当归 万里桥 唐肃宗 唐武宗 唐宣宗 迎光王 唐懿宗 唐僖宗 李邰 后唐太祖 后唐明宗 潞王 晋高祖 伪蜀主舅

  唐玄宗  

  唐玄宗之在东宫,为太平公主所忌,朝夕伺察,纤微必闻于上。而宫闱左右,亦潜持两端,以附太平之势。时元献皇后方姙,玄宗惧太平,欲令服药除之,而无可以语者。张说以侍读得进见太子宫,玄宗从容谋及说,说亦密赞其事。他日,说又入侍,因怀去胎药三煮剂以献。玄宗得药喜,尽去左右,独构火于殿中,煮未熟,怠而假寝。肸蚃之际,有神人长丈余,马具饰,身被金甲,操戈,绕药鼎三匝,煮尽覆无余焉。玄宗起视异之,复增构火,又投一剂,煮于鼎,因就榻,瞬息以伺之。而神见,复煮知初。凡三煮,皆覆之,乃止。则明日说又至,告之。说降阶肃拜,贺曰:“天所命也,不可去之。”厥后元献皇后思食酸,玄宗亦以告说,说每因进讲,辄袖木瓜以献。故开元中,说恩泽莫与为此。肃宗之于说子均、垍,若亲戚昆弟云。(出《柳氏史》)

  叱金像  

  初唐有神像,用金而制,传云:周隋间有术士熔范而成之。天后朝,因命置于宫中,扃其殿宇甚严。玄宗尝幸其殿,启而观焉。时肃宗在中宫,代宗尚稚,俱侍上。上问内臣力士曰:“此神像何所异,亦有说乎?”力士曰:“此前代所制,可以占王者在位之几何年耳。其法当厉声而叱之,苟年甚永,则其像摇震亦久。不然,一撼而止。”上即严叱之,其像若有惧,摇震移时,仆于地。上喜笑曰:“诚如说,我为天子几何时?”力士因再拜贺。上即命太子叱之,其像微震。又命皇孙叱之,亦动摇久之。上曰:“吾孙似我。”其后玄帝在位五十载,肃宗在位凡六年,代宗在位十九年,尽契其占也。(出《宣室志》)

  天宝符  

  唐开元末,于弘农古函谷关得宝符,白石赤文,正成来字。识者解之云:“来者四十八,所以示圣人御历之数也。”及帝幸蜀之来岁,正四十八年。得宝之时,天下歌之曰:“得宝耶,弘农耶;弘农耶,得宝耶。”得宝之年,遂改元为天宝。(出《开天传信记》)

  蜀当归  

  僧一行将卒,遗物一封,令弟子进于帝。帝发视之,乃蜀当归也。帝初不喻,及幸蜀回,乃知微旨,深叹异之。(出《开天传信记》)

  万里桥  

  玄宗幸东都,偶然秋霁,与一行师共登天宫寺阁。临眺久之,上遐顾凄然,发叹数四,谓一行曰:“吾甲子得终无患乎?”一行进曰:“陛下行幸万里,圣祚无疆。”西狩初至成都,前望大桥,上举鞭问左右:“是桥何名?”节度崔圆跃马前进曰:“万里桥。”上因追叹曰:“一行之言,今果符之,吾无忧矣。”(出《松窗录》)

  唐肃宗  

  肃宗在东都,为李林甫所构,势几危者数矣,无何,鬓发斑白。常早朝,上见之愀然曰:“汝疾归院,吾当幸汝。”及上至,顾见宫中庭宇不洒埽,乐器屏帏,尘埃积其间,左右使令,无有女妓。上为动容,顾谓力士曰:“太子居如此,将军盍使我闻乎?(上在禁中,尝呼力士为将军。原注“尝呼”作“不知”,“为”上有“呼”字,据明抄本改。)力士奏曰:“臣尝欲上言,太子不许。云:‘无以动上念。’”上即诏力士,下京兆尹,亟选人家子女颀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力士趋去,复还奏曰:“臣他日尝宣旨京兆,阅致子女。人间嚣嚣,而朝廷好言事者,得以为口实。臣以为掖庭令,故衣冠以事没入其家者,宜可备选。”上大悦,使力士诏掖庭令,按籍阅视,得三人,乃以赐太子,而章敬吴皇后在选中。顷之,后侍寝,厌不寤,吟呼若有痛,气不属者。肃宗呼之不解,窃自计曰:“上赐我,卒无状不寤,上安知非吾护视不谨耶?”遽秉烛视之,良久乃寤。肃宗问之,后手掩其左胁曰:“妾向梦中,有神人长丈余,介金甲而操剑,顾谓妾曰:‘帝命吾与汝为子。’自左胁剑决而入,痛殆不可忍,(“忍”原作“痛”,据明抄本改。)及今尚未之已也。”肃宗检之于烛下,则若有綖而赤者存焉,遽以状闻,遂生代宗,代宗之载生三日也,上幸东宫,赐之金盆,命以浴。吴皇后年弱,皇孙龙体未舒,负妪惶惑,乃以宫中诸王子,同日诞而体貌丰硕者以进。上视之不乐,曰:“此儿非吾儿也。”负妪叩头具服。上睨曰:“非尔所知,取吾儿来!”于是以太子进见。上大喜,置诸掌内,向日视之,笑曰:“此儿福禄远过甚父。”上还宫,尽留内乐,谓力士曰:“比一殿有三天子,乐乎哉!可与太子饮乎。”(出《柳氏史》)

  唐武宗  

  唐会昌末年,武宗忽改御名为火下火。及宣宗以光王龙飞,于古文,光字实从烡焉。噫,先兆之明若是耶。(出《真陵十七史》)

  唐宣宗  

  唐宣宗在藩时,常从驾回,而误坠马,人不之觉。比二更,方能兴。时天大雪,四顾悄无人声。上寒甚,会巡警者至,大惊。上曰:“我光王也,不悟至此,方困且渴,若为我求水。”警者即于旁近得水以进,遂委而去。上良久起,举瓯将饮,顾瓯中水,尽为芳醪矣。上喜,独自负,举一瓯,已而体微暖有力,步归藩邸,后遂即帝位。(出《真陵十七史》)

  迎光王  

  太子宾客卢真,有犹子,曾为沙门。会昌中,沙汰归俗,荫补为光王府参军。一日,梦前师至其家而问讯焉,卢则告卑(“卑”原作“毕”,据明抄本改。)官屑屑然,非其愿也,常思落发,再披缁褐。师曰:“汝诚有是志,像教兴复,非晚也。”语未竟,俄四面见日月旌旆,千乘万骑,喧言迎光王即皇帝位。未几,武帝崩,光王果即皇帝位。至是竟符其事焉。(出《宣室志》)

  唐懿宗  

  唐懿宗器度沈厚,形貌瑰伟。在藩邸时,疾疹方甚,而郭淑妃见黄龙出于卧内。上疾稍退,妃具以状告,上曰:“无泄是言,贵不相忘。”更尝大雪盈尺,而上寝室辄无分寸,诸王见者无不异之。大中末,京城小儿,叠布蘸水。向日张之,谓捩晕。及上自郓王即位,捩晕之言应矣。宣宗制《泰边陲曲》,撰其词云:“海岳晏咸通”,上垂拱而号咸通。上仁孝之道,出于天性。郑太后厌代,而蔬素悲毁,同士人之礼。公卿奉慰者,无不动容。(出《杜阳杂编》)

  唐僖宗  

  唐丞相陇西公李蔚建大旆于广陵日,时咸通十二年也。泗州状言:有女僧二人,至普光寺,将祈礼者,睢盱顾视,如病风狂,云:“后二年,国有变乱,此寺大圣和尚,当履宝位。”循廊喧叫,聚人甚众,不迹其来。释徒大恐,且欲拘縻之际,则齐登峻塔,投身而下。其一不救,其一坠伤,狂痛昏迷,诘问不获。丞相立命焚其状,仍牒州杖杀之。至十四年,果懿皇晏驾。八月,僖宗即位,乃是普王。(出《唐史》)

  李邰  

  唐李邰为贺州刺史,与妓人叶茂莲江行。因撰《骰子选》,谓之叶子。咸通以来,天下尚之,殊不知应本朝年祚。正体书叶字,廿世木子,自武德至天祐,恰二十世。(出《感定录》)

  后唐太祖  

  后唐太祖,在姙十三月而生。载诞之夕,母后甚危,令族人市药于雁门。遇神人,教以率部人,被介持旄,击钲鼓,跃马大噪,环所居三周而止,果如所教而生。是时虹光烛室,白气充庭,井水暴溢,及能言,喜道军旅。年十二三,善骑射。曾于新城北,酒酹于毗沙门天王塑像,请与交谈。天王被甲持矛,隐隐出于壁间,所居帐内,时有火聚,或有龙形,人皆异之。尝随火征庞勋,临阵出没如神,号为龙虎子。(出《北梦琐言》)

  后唐明宗  

  后唐明宗皇帝微时,随蕃将李存信巡边,宿于雁门逆旅。逆旅媪方姙,帝至,不时具食。腹中儿语谓母曰:“天子至,速宜具食。”声闻于外。媪异之,遽起亲奉庖爨,敬事尤谨。帝以媪前倨后恭,诘之,曰:“公贵不可言也。”问其故,具道娠子腹语事。帝曰:“老妪逊言,慎吾辱耳。”后果如言。(出《北梦琐言》)

  潞王  

  清泰之在岐阳也,有马步判官何某,年逾八十,忽暴卒。云有使者拘录,引出,冥间见阴君曰:“汝无他过,今放汝还。与吾言于潞王曰:‘来年三月,当帝天下。’可速返,达吾之旨。”言讫引出,使者送归。及苏,遂以其事密白王之左右,咸以妖妄而莫之信,由是不得闻于王。月余,又暴卒入冥,复见阴君。阴君怒而责之曰:“何故受吾教而竟不能达耶?”徐曰:“放汝去,可速导吾言,仍请王画吾形及地藏菩萨像。”何惶恐而退。见其庭院廊庑之下,簿书杂乱,吏胥交横。何问之,使者曰:“此是朝代将变,升降去留,将来之官爵也。”及再活,托以词讼见王。及见之,且曰:“某有密事上白。”王因屏左右问之,备述所见,王未之信。何曰:“某年逾八十,死在旦夕,岂敢虚妄也。”王默遣之。来春,果下诏攻岐阳,唯何叟独喜,知其必验。至期,何叟之言,毫发无差矣。清泰即位,擢何叟为天兴县令。固知冥数前定,人力其能遏之乎。(出《王氏见闻录》)

  晋高祖  

  清泰中,晋高祖潜龙于并部也。常一日从容谓宾佐云:“近因昼寝,忽梦若顷年在洛京时,与天子连镳于路。过旧第,天子请某入其第。其逊让者数四,不得已,即促辔而入。至厅事下马,升自阼阶,西向而坐。天子已驰车去矣。”其梦如此,群僚莫敢有所答。是年冬,果有鼎革之事。(出《玉堂闲话》)

  伪蜀主舅  

  伪蜀主之舅,累世富盛,于兴义门造宅。宅内有二十余院,皆雕墙峻宇,高台深池,奇花异卉,丛桂小山,山川珍物,无所不有。秦州董城村院,有红牡丹一株,所植年代深远,使人取之,掘土方丈,盛以木柜,自秦州至成都,三千余里,历九折、七盘、望云、九井、大小漫天,隘狭悬险之路,方致焉。乃植于新第,因请少主临幸。少主叹其基构华丽,侔于宫室,遂戏命笔,于柱上大书一“孟”字,时俗谓孟为不堪故也。明年蜀破,孟氏入成都,据其第。忽睹楹间有绛纱笼,迫而视之,乃一“孟”字。孟曰:“吉祥也,吾无易此居。”孟之有蜀,盖先兆也。(出《王氏见闻录》)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2条名句
千里相送,归于一别。
古人倦夜长,尚秉烛游,况少年白昼而掷之乎?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