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第二回 第三回 第四回 第五回 第六回 第七回 第八回 第九回 第十回 第十一回 第十二回 第十三回 第十四回 第十五回 第十六回 第十七回 第十八回 第十九回 第二十回 第二十一回 第二十二回 第二十三回 第二十四回 第二十五回 第二十六回 第二十七回 第二十八回 第二十九回 第三十回 第三十一回 第三十二回 第三十三回 第三十四回 第三十五回 第三十六回 第三十七回 第三十八回 第三十九回 第四十回 第四十一回 第四十二回 第四十三回 第四十四回 第四十五回 第四十六回 第四十七回 第四十八回 第四十九回 第五十回 第五十一回 第五十二回 第五十三回 第五十四回 第五十五回 第五十六回 第五十七回 第五十八回 第五十九回 第六十回

其他同样精彩,等你来爱

第五十四回

上一章 下一章

孙飞虎拒铁笼山

  却说孙飞虎镇守此山又得四将同心协助。这山原名铁笼山,只有东北两条路,东路当中通镇州,北路斜去通并州,四下皆是高山,团围似座连城一般,若有五六百人,山顶守住,任有十数万人马,攻击不得。孙飞虎在帐中正坐,小军来报:“晋兵到!”飞虎与众将曰:“日前金井关戴礼差人来镇州讨救兵,今救兵未去,金井关已失,大势人马,又来到此。镇州以我两处为咽喉之地,一处不保,此处如何抵敌!”曾杰向前道:“将军,依小将计,只要守,不要战。我听得刘知远部下二将,一人史弘肇,一人郭威,皆有千军之勇,若与他厮杀,必难取胜。我这里有十年粮草,数万选兵,只须严把住路口,多设鹿角炮架,以防攻击。他大军远来,粮草难够支应,不消一月,必思回军。乘他困饿而去,我出精兵袭之,决无不胜。”

  言未尽,闪过萧龙向前道:“曾兄如何这等怯弱,今晋兵临境,百姓惊惶,趁其营寨未定,正与他一战,杀退敌军,以保百姓,方显英雄!末将兄弟,出马一遭,生擒史弘肇、郭威来献。”孙飞虎拨与他兵一万,萧龙、萧鲸二将,披挂上马,耀武扬威,领兵出阵。众军发喊,巡哨军卒报入中军。

  却说刘知远正在帐中,报有人索战。知远问:“谁去迎敌!”帐前闪过郭威道:“小将愿往!”知远拨与他兵二万。郭威披挂,绰矛出马,跑出阵前,见有两员将官。怎生打扮?有诗为证:对对红旗间翠袍,争飞战马转山腰,日烘旗帜青龙现,风摆旌幡朱雀遥二队精兵夸勇猛,两员强将逞英豪,萧龙左下方天戟,右手萧鲸偃月刀。

  萧龙一马当先,问:“来将何名?”郭威曰:“吾是晋元帅刘知远部下大将郭威!尔是何人?”萧龙日:“吾是总兵帐下牙将萧龙!”言罢,舞戟便刺。郭威用矛刺死萧龙。萧鲸赶来报仇,被郭威一铁锏,打中脑盖而死。败兵走回,报孙飞虎曰:“萧家兄弟,被郭威杀了!”飞虎大惊,传令紧守隘口不出。知远无计,闷闷不悦,郭威劝其安营围困之。

  却说安重荣听得知远过了金井关,如坐针毡。牙将张孟德劝降。董琦向前日:“末将有一计,可成其功。契丹主手下有一个幸臣,名阿思恭,大王可修书一封,遣人将金宝送与他,见契丹主说情,愿纳贡,只要令人入晋,与晋主说调回刘知远军马,再结契丹主,叫他相助人马,杀入长安,夺取晋朝天下。”

  安重荣然其策,即遣张雄、李勇径赴大辽见阿思恭。阿思恭得了金宝,次日见契丹主,将安重荣事奏知。契丹主遣使乔荣,赍诏入朝,要晋主调回刘知远人马。晋主问群臣:“此事如何?”桑维翰奏曰:“既契丹主有诏书来,陛下当要依允。”景延广曰:“不可!镇州作反,出师以正其罪,近日捷报,功在垂成,今若调回,将前功尽弃,致后来之祸,陛下且把诏书停下。”尚书李崧亦劝调回人马。晋王正遣使命前往边镇,不想延广先差人去见知远,不要回兵。知远得知,正与众将计议,忽报朝廷差使命赍诏旨来召班师。不知计议收军与否,且听下回分解。

  卓吾子评:

  知远之兵,威声破竹,孙飞虎、安重荣闻风束首,计穷力竭,求援于契丹,委曲全身。景延广拒使不从,为寇反叛者,难免巢破伏诛。


残唐五代史演义

《残唐五代史演义》(又名《五代残唐》《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是传为元末明初罗贯中编辑的长篇历史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小说依据史传,间以虚构,以编年的形式,主要描写了唐末黄巢起义到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这段动荡时期的兴衰历史,展现了唐末和五代时期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唐末天下大乱,梁、唐、晋、汉、周相继产生,从此引发了高老鹞力胜郭家雀、王彦章命丧绝章岭赵匡胤三打韩通等传说故事,一直到赵匡胤登基建宋。全书取材于正史和民间传说,缺少艺术加工,多直接采用陈言。对黄巢多有歪曲,少数人物如李存孝、王彦章等形象描写尚生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