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出·标目 第二出·言怀 第三出·训女 第四出·腐叹 第五出·延师 第六出·怅眺 第七出·闺塾 第八出·劝农 第九出·肃苑 第十出·惊梦 第十一出·慈戒 第十二出·寻梦 第十三出·诀谒 第十四出·写真 第十五出·虏谍 第十六出·诘病 第十七出·道觋 第十八出·诊祟 第十九出·牝贼 第二十出·闹殇 第二十一出·谒遇 第二十二出·旅寄 第二十三出·冥判 第二十四出·拾画 第二十五出·忆女 第二十六出·玩真 第二十七出·魂游 第二十八出·幽媾 第二十九出·旁疑 第三十出·欢挠 第三十一出·缮备 第三十二出·冥誓 第三十三出·秘议 第三十四出·诇药 第三十五出·回生 第三十六出·婚走 第三十七出·骇变 第三十八出·淮警 第三十九出·如杭 第四十出·仆侦 第四十一出·耽试 第四十二出·移镇 第四十三出·御淮 第四十四出·急难 第四十五出·寇间 第四十六出·折寇 第四十七出·围释 第四十八出·遇母 第四十九出·淮泊 第五十出·闹宴 第五十一出·榜下 第五十二出·索元 第五十三出·硬拷 第五十四出·闻喜 第五十五出·圆驾

其他同样精彩,等你来爱

第四十五出·寇间

上一章 下一章

  【包子令〔老旦、外扮贼兵巡哨上〕大王原是小喽罗,喽罗。娘娘原是小旗婆,旗婆。立下个草朝忒快活,亏心又去抢山河。〔合〕转巡罗,山前山后一声锣。兄弟,大王爷攻打淮城,要个人见杜安抚打话。大路头影儿没一个,小路头寻去。〔唱前合下〕

  【驻马听】〔末雨伞、包袱上〕家舍南安,有道为生新失馆。要腰缠十万,教学千年,方才满贯。俺陈最良为报杜小姐之事,扬州见杜安抚大人。谁知他淮安被围,教俺没前没后。大路上不敢行走,抄从小路而去。学先师传食走胡旋,怯书生避寇遭涂炭。你看树影凋残,猿啼虎啸教人叹。〔老、外上〕“明知山有虎,故向虎边行。”鸟汉那里去?〔拿介〕〔末〕饶命,大王。〔外〕还有个大王哩。〔末〕天,天怎了!正是:“乌鸦喜鹊同行,吉凶全然未保。”〔并下〕

  【普贤歌】〔净、丑众上〕莽乾坤生俺贼儿顽,谁道贼人胆里单!南朝俺不蛮,北朝俺不番。甚天公有处安排俺?〔净〕娘娘,俺和你围了淮安许时,只是不下。要得个人去淮安打话,兼看杜安抚动定如何。则眼下无人可使哩。〔丑〕必得杜老儿亲信之人,将计就计,方才可行。

  【粉蝶儿】〔外绑末上〕没路走羊肠,天、天呵,撞入这屠门怎放!〔见介〕〔外〕禀大王,拿的个南朝汉子在此。〔净〕是个老儿。何方人氏?作何生理?〔末〕听禀:

  【大迓鼓】生员陈最良,南安人氏,访旧淮扬。〔净〕访谁?〔末〕便是杜安抚。他后堂曾设扶风帐。〔丑〕你原来他衙中教学。几个学生?〔末〕则他甄氏夫人,单生下一女。女书生年少亡。〔丑〕还有何人?〔末〕义女春香,夫人伴房。〔丑笑背介〕一向不知杜老家中事体。今日得知,吾有计矣。〔回介〕这腐儒,且带在辕门外去。〔众应,押末下介〕〔丑〕大王,奴家有了一计。昨日杀了几个妇人,可于中取出首级二颗。则说杜家老小,回至扬州,被俺手下杀了。献首在此。故意苏放那腐儒,传示杜老。杜老心寒,必无守城之意矣。〔净〕高见,高见。〔净起低声分付介〕叫中军。〔生扮上〕〔净〕俺请那腐儒讲话中间,你可将昨日杀的妇人首级二颗来献,则说是杜安抚夫人甄氏和他使女春香。牢记着。〔生应下〕〔净〕左右,再拿秀才来见。〔众押末上介〕〔末〕饶命,大王。〔净〕你是个细作,不可轻饶。〔丑〕劝大王松了他,听他讲些兵法到好。〔净〕也罢。依娘娘说,松了他。〔众放末缚介〕〔末叩头介〕叩谢大王、娘娘不杀之恩。〔净〕起来,讲些兵法俺听。〔末〕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不对。说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净〕这是怎么说?〔末〕则因彼时卫灵公有个夫人南子同座,先师所以怕得讲话。〔净〕他夫人是南子,俺这娘娘是妇人。〔内擂鼓,生扮报子上介〕报,报,报!扬州路上兵马,杀了杜安抚家小,径来献首级讨赏。〔净看介〕则怕是假的。〔生〕千真万真。夫人甄氏,这使女叫做春香。〔末做看认,惊哭介〕天呵,真个是老夫人和春香也。〔净〕唗,腐儒啼哭什么!还要打破淮城,杀杜老儿去。〔末〕饶了罢,大王。〔净〕要饶他,除非献了这座淮安城罢。〔末〕这等容生员去传示大王虎威,立取回报。〔丑〕大王恕你一刀,腐儒快走。〔内擂鼓发喊,开门介〕〔末作怕介〕

  【尾声】显威风、记的这溜金王。〔净、丑〕你去说与杜安抚呵,着什么耀武扬威早纳降。俺实实的要展江山、非是谎。〔下〕〔末打躬送介〕〔吊场〕活强盗,活强盗。杀了杜老夫人、春香。不免城中报去。

  海神东过恶风回,(李白)日暮沙场飞作灰。(常建)

  今日山翁旧宾主,(刘禹锡)与人头上拂尘埃。(李山甫)


牡丹亭

《牡丹亭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