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第一回 第二回 第三回 第四回 第五回 第六回 第七回 第八回 第九回 第十回 第十一回 第十二回 第十三回 第十四回 第十五回 第十六回 第十七回 第十八回 第十九回 第二十回 第二十一回 第二十二回 第二十三回 第二十四回 第二十五回 第二十六回 第二十七回 第二十八回 第二十九回 第三十回 第三十一回 第三十二回 第三十三回 第三十四回

其他同样精彩,等你来爱

第二十回

上一章 下一章

欺乡愚刁商受罚 失娇女寡妇呼冤

  且说李公就在吕家车店上了轿,一路旗锣伞扇的摆开执事进城。在书院内暂安公馆,传谕书吏人等,薪水一切都毋庸供给。选了吉日,接印进署,算交代、查仓库、祭门、点卯、谒庙、拈香、忙了好几日。

  这一天,阅视城垣,并拜同城文武。方要回署,走过大街,忽见前面围着一群人,李公便叫停轿,吩咐值日差查明回复。

  差人去查了。回来说是钱铺内因兑换银两口角打架。李公便叫将两造一起传来。少顷,便见差役在人丛中拉出两个人。一个有六十来年纪,是乡农模样;一个三十岁光景,穿着灰布大皮袄,青布坎肩,虽是生意人打扮,却长得十分凶狠,眉目间尚带怒气。差役跪禀:“这就是铺掌。”两人齐在轿前跪下。李公问道:“你这钱铺什么字号?东家是谁?你叫什么名字?”

  那铺掌道:“小人陆万春,小字号‘合生永’。东家是小人的同堂兄弟陆永春,现任户部司务厅。”李公听罢,将脸一沉,说:“怪不得,这样大势力。”便问道:“你做买卖,岂不知道和气生财,怎么动就打人?”铺掌道:“小人不敢打架。这客人来卖银子,因他分量不足,少算了二百钱,他便不服,硬将小的欧打。”李公又问那客人道:“你是哪里人?卖银子该多该少,自有公平价钱,怎么就动手打人?”那客人道:“小的叫朱十二,南乡人,因主人嫁闺女,进城置买嫁妆。这二两银,是叫小的换了钱带回去的,可恨这铺家硬说短平,要扣二百钱。小的回去主人前怎么交代?因此向他取回原银。他说小的来搅他的买卖,就给小的一个巴掌。”铺掌道:“我几时打你巴掌?”李公喝道:“不许多嘴!我且问你,本日银价每两该换多少钱?”铺掌道:“三吊二百。”李公道:“他这二两银子,你给他多少钱?”铺掌道:“他的银不够二两,给他六吊二百钱。”李公道:“差多少?”铺掌道:“一分多。”李公微微的笑道:“差一分多,就算差二分罢,二分银就值二百钱,这是你定的价钱。”叫差役将原银取来。差役领命,到柜上将朱十二的原银取到。李公接来一看,共是两块足色纹银,问朱十二道:“这是你原银吗?”答道:“是。”又叫拿天平来,当面平准,却是足足的二两,一分不差。李公叫铺掌亲自过目。铺掌自知理短,涨得满面通红,跪下磕头道:“是小的不是,一时看错了砝码,情愿照二两算结他。”李公喝道:“好黑心奴才!就是少二分,也不应扣他这许多钱,今你情愿照二两算,我只要算一两九钱八分,照你定的价钱,一百钱一分卖给你。快去算来,该多少钱,在本县面前点付,若有一字支吾,本县就办你个盘刻穷民,重重的打你一顿,再行罚你!”

  那铺掌无话可说,不敢强辩,只得到柜上点了钱,到轿前交付。

  李公问是多少,答道:“二十吊。”李公道:“太多。”叫朱十二退还他二百,说道:“让你扣二分罢。”朱十二欢天喜地的磕头叩谢。李公对铺掌道:“以后进出再要不公不平,本县自有访闻,今且饶你这初次。”判断已毕,便命起轿回衙。两边看的人挤断了街,无不拍手称快。原来这钱铺就是陆监生开的,仗着官势,专门刻削商民,轻出重入,人人痛恨。可巧遇见李公,小小处治他一番,这也算是个报应。

  且说李公刚到得衙门,大堂下跑出一个中年妇人,披散头发,拦舆呼冤。李公叫值日差接他的呈子。他却并没有呈词,一味哀哭,口称“青天老爷救命。”李公问道:“你有什么冤枉,且细细的说来。”那妇人双膝跪下,哽咽着说道:“小妇人娘家姓王,丈夫姓张,名叫张雄,向以教学过活,今年八月间身故。学徒许国桢乘丈夫发引忙乱之时,将女儿招妹拐诱逃跑,遍找无踪。昨日在西门外遇见国桢,赶与理论,要知女儿下落。许国桢推委不知,反将小妇人欧打,将小妇人头上银簪抢去。可怜小妇人没有儿子,就指望女儿养老。叩求大老爷做主,替小妇人伸冤,将我女儿找回,救小妇人的性命。”说罢,叩头不止。李公问道:“你家住哪里?”妇人道:“西门内城根。”又问道:“你女儿今年几岁?许聘人家没有?”妇人道:“今年十五岁,还没有婆家。”李公道:“那许国桢家住哪里?有多大年纪?家中有什么人?”妇人道:“他是东庄人,是我丈夫的学生,年纪有二十多岁。他家没人,他娘嫁在城里文庙西金大相家。”李公道:“你女儿拐去有多少日子了?”妇人道:“九月二十八我丈夫出殡,就是那一天不见的。”李公道:“怎见得是他拐的呢?”妇人道:“那天送殡去来,小妇人留他照眼做坟。因女儿肚疼,就是他坐车送回家来。等小妇人回家,女儿同他都不见了,还偷去了许多东西。”李公道:“你家还有什么人?”妇人道:“丈夫去世,就剩我母女两口。今女儿被人拐去,小妇人就没有人了。”说罢又哭。李公道:“你娘家有人没有?”妇人道:“我兄弟也死了,还有侄子,在北门里蒋家布店学徒。”李公道:“你女流不要进出衙门。你去补张呈子,叫你侄子报告。我替你找回女儿来就是。”那妇人磕了个头,哭着去了。

  李公进了宅门,到签押房坐下。吃过饭,见门上送进卷来。

  李公打开时,是前任移交未结的案件,其中有一件是游方僧人在南关外被人杀死,业已验过,给费殓埋,应缉凶,招尸族领认的。一宗是谋死亲夫,业已过堂,奸夫缉获,尚未提问。李公将这案卷仔细的反复勘详,情节多有可疑,便将这一宗卷提开。正要再望下看去,忽有运河水巡报道:“有山东来的溃兵一千多名,由水路坐船来此,纷纷登岸进城,百姓十分惊慌,请大老爷赶快派差弹压。”李公问道:“是哪营的兵?船上有统带的官长没有?”水巡道:“都是些旗兵,也有蒙古兵,有戴蓝顶红顶的官儿,这必是有统带的。”李公喝道:“该死的奴才!既有兵勇过境,怎么不早报?直等到登岸进城方才来禀?”叫门上快带下监押,事后重责。并另派人出城,到上游查看有无来到的。一面点派兵勇三十名,分头巡缉,“速速伺候备马匹,候本县亲自前往弹压。”正是:方念民依烦擘划,又传军火费供张。

  要知后事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李公案

《李公案》是清代惜红居士创作的中篇小说,共三十四回。主要讲述了李公断案故事,情节新颖,加深了对案件侦察过程的叙述,打破了以往公案小说或严刑逼讯、或托梦示兆等熟套,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色彩。李公,双讳持钧,表字镜轩,辽东人氏。生得方面大耳,虎背熊腰。能文能武,惯使两柄熟铜流星锤,所向无敌,人称“铜锤李”。实指清光绪年间有“北直廉吏第一”之称的李秉衡。

0条评论